文化活动
缘文化

炊烟飘处蒸糕缘

发布日期:2013-08-02 浏览次数:27391


“乖,吃哦,甜啊,多吃点个。”妈用筷子抹起一口泡好的蒸糕,喂着我,看着我。儿时的记忆,一直深深地烙在脑海里,也唤醒了那些关于蒸糕的绵长记忆。

有一次,我和妈妈从外地坐车回到沭阳,已是晌午,离家的路还很远,又冷又饿。在寒风中走了不知多久,好不容易遇到一处卖蒸糕的摊点。

正收拾摊子的老奶奶说:“卖完喽,仅剩几个也快干了,干的了,不好吃”。

“没关系,有点开水就行了。”于是,妈妈将那几个仅掉下来的蒸糕拿过来,放进碗里,匆忙摸起摊点旁的水壶,将开水倒进碗里。又顺手拖来一只碗,卡在那只碗上,闷着。一时候,蒸糕就涨起来了。

“小囡她妈唉,这块还有糖呢。”妈妈望着奶奶,过了一会儿,奶奶从布篓里拿来糖罐子递给妈妈。

妈妈将有了糖的蒸糕搅了又搅,然后,一口一口喂进我的嘴里。最后,妈妈见碗壁上还粘着一些没吃完,就用筷子慢慢刮下来,再加入小半碗开水咣了几下,自己喝了下去。

妈妈说,她是荒年生的,没奶喝,舅奶用开水加白糖泡蒸糕喂她。那年头,能吃到蒸糕很奢侈,都是逢年过节,拜寿喜宴,才有的

到我这一代,蒸糕已是沭阳寻常百姓最熟悉不过的早点。晨曦中,马路边,一处白烟袅袅升起,就是卖蒸糕的。一个小煤炉,一口大水壶,一个搪瓷盆,一面小木台,还有那从不吆喝的奶奶和大婶们。

刚出甑的蒸糕洁白小巧,宛若一朵白的石榴花,那么缱绻,那么韧性。而点在蒸糕上的红糖恰似花的蕊,那么含蓄,那么贴近。咂摸中,那么粘,那么细。

上中学的那几年,蒸糕夹油条是我的早点。七八个蒸糕用力按压成米饼状,夹根油条,用纱布一扭,就行了。油纸包好拿在手里,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慢慢嚼,米糕清甜,油条松脆。吃完了,学校也到了。

其实,蒸糕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有福寿绵长的意蕴。

到了重阳节,沭阳人都要吃蒸糕抢龙旗,大人孩子们为了买到蒸糕争相起早,蒸糕摊的篓子里都准备着用芦柴棒糊起来的一面面三角纸旗,上面大都画着五颜六色的龙,以送给买蒸糕的人,祝福节节高升,事事顺风。但往往早得还不够早,鱼肚白的天空下,队伍已排得像一条蜿蜒的彩龙了。所以,先抢到龙旗的孩子会感到很威风,举着龙旗满街炫耀。还没抢到龙旗的孩子会眼巴巴地站在那里,等着。

身在他乡,很多年吃不到蒸糕,总是有无尽的怀想。那缕炊烟,那般滋味,那些脸庞。 (刘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