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情系江淮水

发布日期:2010-09-28 浏览次数:19502

在北京采访徐心华,是在他创办的北京江淮水新闻文化会馆里。说起会馆的名字,徐心华乐了。他说,有人说这会馆名字起得好哇,水象征着财富,江淮水就更象征着财富源源不断了。我说你们都理解错了,我是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人,会馆只是从省市县中各取一个字而已。

和家乡人在一起,没说几句话,我们就听出他的涟水口音来了。从新华社副总编辑,到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到经济日报社社长,到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再到现在的江淮水新闻文化会馆会长,徐心华可谓是地地道道的新闻人。2005年,意大利记者公会郑重地把“新闻职业奖”颁给了他。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采访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知名人士,参加过多次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及国家其他重大政治事件、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他当选为代表,还担任了十六大新闻中心主任的工作。他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采访这样的新闻行家,起初我们还心有惴惴。但等徐会长一开口,便发现忧虑纯属多余。采访徐会长真是太轻松了,甚至不需要我们班门弄斧去提什么问题。伴随着屋内小型水景发出的潺潺流水声,徐会长的一言一语让我们如沐春风。

我是1960年到北京上大学的,离开家乡49年啰。离开家乡再久,家乡的情结丢不了。你们这个专栏不是叫《寸草春晖淮安人》吗?我以前也写过一篇报道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说唐朝孟郊的这首诗,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家喻户晓?就是因为它抒发了人对母亲的感情。我们爱家乡,爱祖国,也往往把家乡、祖国比作母亲。不管你到了哪儿,生你养你的那块土地,你是不会忘记的。

1940年我出生在涟水黄营的一个农民家庭。战争年代,几岁的时候就“跑反”。国民党飞机俯冲下来,飞机里坐的人都能清清楚楚看到,你说可怕不可怕?但是,见的次数多了,也就不怕了。飞机一走,我们就到屋外地上捡敌人机关枪扫射时掉下来的弹壳。都是大铜管,很好玩。解放后,战争灾难没有了,人民当家作主人,但是经济仍很困难。每遇灾荒,没有粮食吃,只能吃糠咽菜,连树皮都吃过。记得有一阵子,家里一天三顿熬甜菜,天天吃这东西,实在吃不下去。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一看锅内又是甜菜,坚决不吃了。祖父对我说,你要不吃,就不准去上学。我赌气用粉笔在水缸内壁上写着“三天不吃饭,绝不缺一课”。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那么小怎么就会写这个。

我高中毕业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队书记把录取通知书从公社拿回来时,我高兴得不得了,但也犯了愁。听说北京很冷,可家里连让我带的一床被子都没有。村里干部说,徐心华是我们村里第一个考上北京的大学生,要给予帮助。大队书记跑到公社去申请补助,公社给了5块钱,买了被里被面子,村里左邻右舍凑了点棉花桃子,打成被胎,做了被子,我背上它就上北京了。到了学校宿舍,发现睡的是上下铺的木板床。同学问,你的褥子呢?我们家里床上铺的都是麦穰,哪里铺过褥子。我说没关系,我的被子大,铺一半盖一半。学校知道这个情况后,特地给我补助了条褥子。5年大学,家里从没拿过一分钱,靠学校每月14.5元的助学金念完了大学。现在看来,以前那么穷还能上得起大学,如今有些农村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反而上不起大学了。所以我在政协会上提出,教育问题事关社会公平,事关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国家需要加大投入,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在北京有不少涟水人,以前家里都挺穷的。穷当然不好,但也激励我们发奋图强,人穷志不能短。记得小时候一个端午节晚上,祖父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个穷书生,穷得一贫如洗,过端午节家里啥都没有。书生的妻子提笔写了一首诗:“贱妾命薄嫁寒儒,今日端阳式式无。时节不可空过了,且用清水和菖蒲。”书生回了一首诗:“贤妻巧弄笔头诗,今日端阳我尽知。莫嫌贫儒家寒薄,困龙自有上天时。”为什么能记得这个小故事呢?可能是触动了我的心灵,影响了我。

我当经济日报社社长时,有一次去印度尼西亚,经济日报社驻印尼记者站站长夫妻热情接待了我。跟我聊天时,他们问我,您这一生在事业上可以说是成功的,能不能跟我们谈谈您的经验和体会?我也没怎么想,就跟他们说了四句话:贫贱不失青云志,富贵仍持平民心。待人以诚善为本,做事认真勤为先。他们一听,连声表示赞同。

人的天分有不同,但做好一项事业,主要靠认真、勤奋。我能考上大学,靠的是勤奋。在大学里听老师讲课,我记的笔记是同学中记得比较全的。一到要考试的时候,有些同学就借我的笔记来看。每次考试,我的分数基本都是5分(哈哈一笑)。后来干新闻,搞宣传,还是靠勤奋。我在新华社干了5个5年,在中宣部干了5年半,在经济日报干了5年半,记协又是5年半。

有人说,干记者很苦。其实,干哪一行不艰苦呢?记者是我很喜欢的行业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记者每天的工作都不重复,所接触的是一个社会大课堂。我采访过各种各样的人,很多人我都忘不了。采访一些老干部,我深切感受到他们那种“报国之日苦短,报国之心倍切”的爱国情怀,激励我做好每一项工作。有一次采访邓颖超,她说送你们年轻人8个字——任劳任怨,百炼成钢。你们年轻人一般说任劳容易,不怕吃苦,但任怨不容易啊。你做了好事人家不说你好,甚至还冤枉你,你就发牢骚了,泄气了。这不行,要锻炼自己既能任劳,又能任怨,这才是百折不弯的好钢啊!邓大姐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说了半天我自己了,回头再说说家乡吧。家乡变化大不大?我觉得太大了。小时候住土坯房,一天三顿吃不饱,一到发大水时还能看到我家屋后那条河里从上游漂下死尸来。且不说解放初期,就是70年代,家乡还是很穷的,麦口时候有些人家就缺口粮。现在看,几乎家家都盖了砖瓦房,有的还盖了楼房,不愁吃不愁穿。就说穿衣服吧,过去我把旧衣服带回家,家里人当宝贝似的抢,现在带回家都不“感冒”了。前一阵子,淮安市委刘永忠书记把我们淮安籍老乡请到一起聚聚,给我们讲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变化真是天翻地覆。现在淮安各项事业发展很快,主要发展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多鼓舞人心啊。希望家乡的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扬周恩来总理的精神,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把心放在老百姓身上,带领家乡人民把淮安建设得更加富裕、民主、文明、和谐。

对家乡的发展,我们这些身在外地的家乡人都特别关注。这么多年,只要能为家乡做点事情,就非常欣慰。70年代有次回家,我小学时的一位同学在大飞大队做干部,拉我去大飞看看。大飞搞得真不错,于是我写了篇《展翅高飞》的稿子,后来人民日报刊登时,标题叫《大飞真的飞起来了》。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去涟水视察,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涟水绿化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刊登,许多在外地的涟水人给我打电话,说看到家乡美景真受鼓舞。

我常常在想,我能为家乡做什么呢?主要就是搞点宣传,提供一点资讯。有一次回家,乡亲们拉着我的手说,你看我们村公路坑坑洼洼,连手扶拖拉机都难走,你能不能帮家乡想点办法啊?我说,我们报社一年有几千万利润,但我不能拿这钱为老家修路啊。这样吧,我看有没有其他办法。有一位企业家朋友知道了这事情,当即决定拿出20万元扶贫。我代表家乡百姓对他表示感谢,让他把这钱打给我家乡政府。后来路就修起来了。有一年大旱,水稻浇灌难,需要买水泵。我又找了另一位朋友为村里支持了一个水泵。中央有个文化扶贫委员会,我和这个委员会的主任谈起我们家乡也需要文化扶贫,这位主任要我和他一起,共捐出几千册图书,为家乡搞了一个农村图书室,当时还举行了捐书仪式,挺隆重的。

你们看,一高兴我就讲了这么多。哎呀,我们在外面的人,对家乡的感情,是千言万语说不尽的。你们说我怎么表达这份感情呢?尽我的心,多为家乡办点事情吧。

(季忠民 祁安 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