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饿马摇铃》好琴缘

发布日期:2024-01-06 浏览次数:677

淮安市区的清晏园,多年来活跃着一支离退休职工组成的越剧协会小乐队,让我颇为好感的是几位民乐强手,给唱越剧票友们托腔保调时的那股热情,那般虔诚,那种配合默契起伏有致强弱得体快慢有序的伴奏,极富专业剧团的水准。

日前,刚从轴承厂退休的职工陈志淮,给我发了个题为《孙老师·广东音乐·饿马摇铃》的视频微信。志淮长我几岁,他既是厂里的技术能手,又是淮安市越剧协会乐队的胡琴多面手。缺高胡了,由他顶上,平常呢,多是演奏二胡或中胡。志淮和我的二胡琴缘不少于40年,但由于彼此有小家,又忙于工作,很少联系。当我收到他发来的这一微信视频后,自然亲切有加,即刻点击观看。高胡:孙伟,鼓板:范成全,扬琴:周迪生,二胡:杨向华,中胡:陈志淮,中阮:蔡得庆,大提琴:陶苏淮。七大员,有熟悉的,也有不熟的。从视频上看,每人的着装都是衬衫,应当是今年立夏后的一次精心排练、合乐而成。场所虽小,每人面前又摆放着谱架,更显得拥挤。何时何地演奏,场面简陋还是宽敞豪华此刻已不再重要,倒是一头白发、略微显瘦的长老——孙伟老师指尖下流淌的清脆圆润、清新欢快的粤胡声,悠悠荡荡地飘逸在旋律走向的音里行间:玲珑剔透、沁人心脾,声声入我心。

《饿马摇铃》在广东音乐中,由于既有旋律语汇的特殊性,又有潮州弦丝乐风格韵味的艺术性,在界内素有“不同凡响”之美誉,亦深受国乐爱好者的喜欢。而孙伟老师演奏的粤胡,是广东音乐主奏乐器,内地人俗称高胡。

上世纪70年代末,我由江苏省淮海剧团入职到原清江市文工团乐队担任二胡演奏员,有缘和孙伟老师、潘铸亚兄长成为乐队同事。当时,孙老师是我们的乐队队长,说话轻声慢语,乐队排练以及与演员合乐遇到难点、重点、关键点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吸根香烟。就在吸烟的间隙,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智慧的思想火花,赢得乐队队员或演员的交口称是。

孙老师的面点做的特好。一方面和山东人喜欢面食有关,另一方面孙老师将面点制作当作艺术品来做,而不是生活的累赘和麻烦。有一次,我在紧邻慈云寺的孙老师家中玩,他在很用心的不紧不慢地和着面,准备包饺子吃。我问孙老师,您工作这么忙,您的夫人董老师身体又欠安,怎还有闲心和时间自己和面包饺子?他很神秘地跟我讲,“这你就不知道了,和面是门艺术,又是忙里偷闲、极富生活品味的一种休闲方式。不信,等你成家了也可以试试”。听了这番建言,我才发现孙老师用来包饺子的面已经和好揉好——手光、面光、盘光。擀面皮的双手配合默契,左手捏面皮,右手擀面皮,俨然是位美食大师的范儿。由此,我才更深入地体悟出当时清江市文工团不管是歌舞演员还是演吕剧的演职员们,不分新老洋土,男女老少,都喜欢和孙老师合作与交流。原来,和孙老师的儒雅、温和而有传统艺术与人文情怀的生活底蕴密不可分。

不会生活,又怎能懂艺术,怎能从事好这神圣的职业——二胡演职员呢!

叫花胡琴一黄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二胡等胡琴弓弦乐器香飘国外的同时,她在中国大地上的根扎得也越来越深了,寻常百姓的丝竹情怀也越来越浓厚了。在和琴友分享孙伟老师领衔的淮安市越剧协会小乐队演奏的美妙的广东音乐《饿马摇铃》之际,衷心祝愿八十开外的孙伟老师,和他的老搭档们家庭和美,健康幸福!

吕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