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冯其庸与《红楼梦》的半生缘

发布日期:2011-01-17 浏览次数:39102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无锡前洲镇人。出生于1924年月2月。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1949年5月在苏南行署工作。1950年任教于无锡市第一女中。1954年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0年、1981-1982年,两度赴美在史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书。1984年12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后又历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作学术讲演,均获高度评价。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并在柏林和巴黎考察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1998年5月25日至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冯其庸书画展”。1998年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冯其庸的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都卓有成就。

冯老回忆说:“中学时读《红楼梦》,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浒》,看这个觉得没劲。”那时候冯其庸19岁,年少的他热爱读书,却和《红楼梦》擦肩而过,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与“红楼”再续前缘。

1954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正好赶上批判新红学派胡适,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冯其庸不得不重新读起《红楼梦》。这一看,就再没放下。而真正让冯其庸与曹雪芹产生共鸣的,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

“文革”一开始,冯其庸被打成“三家村”的人物。1969年,他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把一本《红楼梦》留下来抄写。每天夜深人静,冯先生就挑灯夜战,一笔一笔地抄,每次几个小时。整整一年,冯其庸按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成,一共16本,终于在1970年下放前抄完。

这些经历也让冯其庸对《红楼梦》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红楼梦》实际上是写一个人的人生。也只有曹雪芹,只有经历过这样事情的人才写得出来。”

(周 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