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千古文人“渔父”情

发布日期:2011-02-22 浏览次数:61543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先秦文学作品中。《楚辞》有一篇《渔父》,说屈原放逐,在泽畔行吟,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忽遇渔父,于是二人有了一番怎样对待人生世事的对话。屈原说举世皆浊,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宁赴清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对屈原的观点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屈原完全可以安时处顺,随俗浮沉,即使为君主所弃,也犯不着忿怼沉江。两人的观点尖锐对立。渔父莞尔一笑,鼓枻而去,并留下了两句传诵千古的歌词: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二人的观点孰是孰非,引起后人无休止的争论,这里且置之不论。这渔父的处世态度,他的散漫自由,逍遥自在,却激起历代文人的强烈共鸣。

在差不多同时的《庄子》里,也有一篇《渔父》。在这篇文章中,渔父作为老庄一派的代言人,站在孔子面前,攻击儒家,恣肆放言,痛斥仁义礼乐,他讥笑孔子:“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饬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太)多事乎?”孔子在他面前毕恭毕敬,执弟子礼,愿“受业而卒学大道”,仍被他拒之于千里之外。这个渔父颇像个自命不凡的“哲学家”,他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嘴皮子尖酸刻薄,那一副嘴脸与渔父身份很相牾牴,据我看来,实实在在是一个冒牌“渔父”。

倒是屈原面对的那个渔父,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豁达开朗,淡于名利,寓形天地之间,超然尘俗之外,以渔樵为友,以沙鸥为侣,令人向往。

自《楚辞》以后,历代诗人词客歌咏不绝,产生了大批的“渔父诗”和“渔父词”。唐代就有不少诗人写过“渔父诗”。李颀有《渔父歌》一首:

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这是《楚辞》渔父形象的再现。

此外,储光羲、常建、罗隐、郑损、秦韬玉等人也有渔父诗,描写渔父“一叶飘然任浪吹,雨蓑烟笠总忘机”的浪漫生活。

有两位诗人特别值得一提。一是柳宗元,他有一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的是渔父遗世独立的高洁情趣,展示了一幅空阔静寂的世界图景。

还有一位张志和,他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展示了春光灿烂,无拘无束的渔家风光,诗中的渔父潇洒自由,生活气息浓郁。

有趣的是,贵为帝王的宋高宗赵构也写过一首《渔父词》:
水涵微雨湛虚空,小笠轻蓑未要晴。明镜里,毂纹生,白鹭飞来空外声。
人称其词“清闲简远,虽古之骚人词客,老于江湖,擅名一时者,不能企及”。

明清两代的渔父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板桥道人郑燮大概是最后一个写渔父的古代作家了。他有写渔父的诗、词、曲各一首,词写得平平,曲却写得很有特色,耐人寻味。曲云: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涯,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何宗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