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大医吴鞠通和山阳医派

发布日期:2011-07-04 浏览次数:21631

  乾隆五十八年,北京南城贫民区突发瘟疫,继染三城,时医皆不识此症。而在崇文门外南横街,平日门可罗雀的淮安会馆却里外挤满了车轿床担。因为几日前一具抬到永定门口的“死人”被这里一位客居的神医救活了。这位神医就是清代温病学家、大医吴鞠通。
  吴鞠通清乾隆23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有“丛医镇”之称的河下镇一个书香门第。吴鞠通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希望走科举之路,可不幸的是父亲于乾隆41年因病去世,吴鞠通认为如遇良医父病不会致死,痛恨自己不懂医术,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刻苦钻研各类医学典籍,乾隆48年他受聘到北京《四库全书》馆负责检校医书,得以研读许多医学珍籍宝典,医学理论水平突飞猛进。
  乾隆五十八年春夏北京突发瘟疫时,吴鞠通悬壶济世,先后救活数十名危重病人,一时震动京师。吴鞠通不但有深厚的辨证论治功底,更有对药性的准确把握。他因时因地因病因人,加减化裁古方,创制了许多全新方剂,为实证疗效,他甚至不顾风险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温病是中医对因外感导致的急性热病的总称,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在清代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的突破。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吴鞠通将自己研究心得和临床实践总结编撰成专著《温病条辨》公之于世,成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淮安医家奉《温病条辨》为经典,当地医学得到空前的发展,造就了大批著名医生和医学世家,形成了以吴鞠通为宗师、以楚州区为中心的山阳(楚州区在清代为山阳县)医学流派。在清末民初鼎盛时期,与苏州吴门医派、常州孟河医派齐名,有“南孟河,北山阳”之说。山阳中医源远流长,汉代淮安人枚乘在汉赋《七发》中就有为楚太子治病的事,并阐述养生之道。明朝潘氏医学世家七代行医,五人在太医院任职,同期还出了两名御医。清代太医韩达哉、“淮扬九仙”之一刘金方等医学世家都历经数代,因而淮安城曾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
  为纪念吴鞠通诞辰250周年,楚州区政府投入1200万元对吴鞠通故居“问心堂”遗址及临近古宅园林进行全面修复和布展,建成了具有“养眼、养心、养性、养生”的浓郁中医文化特色的吴鞠通中医馆,并被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省首批“中医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在吴鞠通中医馆内悬挂着一副由吴鞠通的好友、清道光帝师汪廷珍为吴鞠通所题的对联,“秉超悟之哲、怀救世之心”,高度概括了吴鞠通的才智和人品。

(作者章亚成,系淮安楚州人,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