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缘”之意蕴

发布日期:2018-07-13 浏览次数:79359

  “缘”字在炎黄子孙的心目里是一个内涵丰富、充满美好情感而又略带神秘的字眼。“缘”字在汉语中构词功能强,在社会交际语言中使用的频率也很高:缘分、姻缘、因缘、夙缘、缘故、缘由、机缘、随缘、尘缘、三世有缘、宿世因缘、广结善缘等等。

  “缘”字的原始义是什么?中国起初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缘,衣纯也”。清代学者段玉裁作了这样的解释:“纯”是“缘”字的假借字,“缘者,沿其边而饰之也”。这就是说,“缘”字的本义是指古代衣服作为装饰用的衣边。段玉裁还引用一本古籍《深衣》的记载作为例证。《深衣》曰:“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袂缘犹袂口也,广各寸半者,表里共三寸也。”由于衣边总是紧贴着衣服的,是沿着衣服的边缘缝的,所以“缘”字又引申出“连”、“循”、“顺”等诸义来。陶渊明《桃花源记》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里就是用的“循”、“顺”的引申义。

  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使“缘”字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在民间出现了“缘”字有关的俗语,比如“有缘”、“因缘”、“夙缘”、“机缘”、“尘缘”、“前缘”、“随缘”、“缘起”、“化缘”、“三世有缘”、“广结善缘”、“祗树有缘”、“香火因缘”、“宿世因缘”、“文字因缘”、“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等等,都与佛教有关。

  佛教是非常重视因果报应的,他们把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成“业报”(一切身心活动称为“业”,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等所依赖的、起主要直接作用的条件叫做“因”,起辅助间接作用的相关条件叫作“缘”,亦即鸠摩罗所说的:“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因此佛教有“六因”、“十因”、“四缘”等说法,后来也就有人用“因缘”来表示缘分,泛指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韩愈《答张籍书》:“因缘幸会,遂得所图”,杜甫《清明》诗:“绣雨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这里的“缘”也就是缘分,指人与人、人与事物的关系、联系。而杜甫的另一首诗《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里的“缘”字便是“缘故”、原因了。“缘起”说是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梵文Pratityasamutpāda的音译,其内涵是指: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的网络中,依特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相互的作用而变化。佛经中关于“缘起”的论证很丰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释,如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一真法界缘起等等。在清代,“缘”还有被作为社会团体名称的,比如湖南浏阳县上东乡之“东门九邻缘”,就是一个互助修桥的社会团体。

  由于佛教在我国民间的广泛传播,大量含有佛教渊源以“缘”为复合词的俗语在民间广泛使用,因而在传统的“缘”、“缘分”等这些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内涵中,更添一层与生俱来“命定”的,因而也具有自然、持久和稳定的意蕴。《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词试宝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薛姨妈对林黛玉说:“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那怕隔着海呢,倘若有姻缘的,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丝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按照《红楼梦》薛姨妈的理解,“缘”是由冥冥之中的神仙(“月下老人”)支配的,是“预先注定”的,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佛家有“三世有缘”的说法,这同薛姨妈对“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诠释同出一辙。“三世”,就是佛经《大宝积经》所说的:“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宿世”,也就是前世,亦即“过去世”。佛教因为要建立因果轮回之说,所以假立“三世”之说,这是把本来不存在、因而也没有客观的必然联系的事物,在主观幻想中将其联系起来了,这样也就在“缘”和“缘分”的内涵上加了一层先验和神秘的宗教帷幔。其实,如果撩开这一层先验和神秘的宗教帷幔,我们便会发现:形成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的“缘”或“缘分”,无非是条件加机遇。机遇虽然常常带有偶然性,但是,偶然性之中含有必然性,而必然性归根结底是由特定的条件构成的。

  “缘”有善缘和恶缘之分,所以佛家提倡“广结善缘”。所谓“广结善缘”,按佛教的要求就是要修习佛法、结交善友、利益众生;按照世俗的说法就是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将来得度成佛创造条件,修善是因,得度为果,善有善报,因果轮回。所以“广结善缘”也叫“结缘”或“有缘”。佛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称“结缘”或“广结善缘”,善事做得越多,得度成佛的条件也就越具备,从凡人到成佛也就越“有缘”。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人与人、人与事物彼此间的联系条件越具备,也就越有“缘”或“缘分”。

  “缘”或“缘分”有的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有的则是后天人力创造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便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因为人自己不能选择生育自己的父母,也不能选择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这种有血统关系的亲属,无论是直系或旁系、父系或母系,都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有的缘是后天人力创造的,比如同学、同行亦即“业缘”关系,这是随着主观的选择变化而改变的,是后天可以选择的。我们在社会上常常听到:某人“人缘”好,某人“人缘”差。这里所说的“人缘”好与坏,实际是指个人的社交能力强与弱,有的人能够善待别人,“对别人好等于对自己好”,社交能力强,因而在社会上也易于被别人接受,所以朋友多,人们也称他“人缘好”;反之,有人秉性孤僻,对别人既不愿帮忙,也不懂报答,自然在社会中被接受的程度就低,愿与他交朋友的就少,这就被认为是“人缘坏”。这种由自身为人态度、社交本领所造成的“缘”,都是后天的习得,因而都是可创造、可选择、可改变的。

  总之,“缘”的意蕴非常丰富,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种关系和联系,是两个以上行为主体,在情利结合,以情为主的基础上,相互承认的,根据双方共同具有的某一排他性的特征,和由此特征造成的特殊认同感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正因为感情纽带是它主要的基础,因此“缘”具有特殊的认同感、亲近感、信任感和亲密感,它比“关系”的内涵更为丰富、更富情感。


                                                    (林其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