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赏读

发布日期:2011-03-29 浏览次数:19260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①添酒饮,与君把箸②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③,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④。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⑧。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引杯:举杯。②箸:筷子。③国手:艺能或技能具有全国最高水平的叫国手。徒为尔:只是如此。④蹉跎:跌跤,受挫折。⑤合:应当,应该。折:折损。二十三年:指刘禹锡被贬在外二十三年。⑥巴山楚水:刘禹锡被贬之地为古代巴国和楚国地域。弃:指抛弃贬谪。⑦怀旧,怀念旧友。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的好友稽康因对西晋统治者不满而被杀。向秀路过稽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想起被杀的好友,心情悲愤地写了这篇赋。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见两人在下棋,等他看完一盘棋,发现斧柄已经烂了。回到家里才知已过百年,同时代的人都早已死尽。作者借此形容世事变化之快,说明长期被贬在外,初回故乡,不免产生“恍如隔世”之感。⑧春:用作动词,形容生气勃勃,欣欣向荣。

这是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返洛阳,在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的席间唱和。诗词唱和,此唱彼和,相互酬答,是人们特别是文人骚客由来已久的雅兴和礼节。唐代张籍有两句诗将即席唱和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闲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的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思想家和著名诗人。他生活在豪门贵族日益膨胀,地方藩镇势力日益猖獗,拥兵自重,制造叛乱分裂的时代。他和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抑制权贵,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安定统一的政治改革,不仅未成功且遭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多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哀叹,一直保持着乐观奋发的战斗精神,并写出了许多乐观奋发、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

刘、白两人才华难分伯仲,经历也相似(白居易亦被贬江州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格外兴奋。白居易自然要“为我引杯添酒饮”,并要“与君把箸击盘歌”。他对刘禹锡的才华由衷钦佩,“诗称国手”绝非吹捧之词。然而“诗称国手徒为尔”,所得到的待遇竟只是这样,真是“命压人头不奈何”啊!虽然他一直认为官禄将被才名所折损,但一贬二十多年,这折损也是太多太多了。对朋友的钦佩、赞扬、同情、叹惜溢于言表。但他将刘禹锡长期被贬远州的不幸遭遇归结为“命”,则使全诗格调低沉,显得那样悲怆凄凉与无可奈何。白居易晚年崇奉佛教,于此诗即已露端倪。

唱和者,和缘唱起,对应是一大特点。这里,白诗曰“赠”,刘诗曰“酬”,酬者答也。还有,刘诗的一、二句与白诗的七、八句相对应,刘诗的结尾七、八句与白诗的一、二句相对应,等等。唱者容易和者难,和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唱者的束限,这对应不是简单重复,除了对赠诗的答谢之意外,更要在赠诗的基础上另辟新境。一唱一和,易者见易,难者见难,各有千秋,尽在唱和中。

(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