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铁打的淮安城

发布日期:2011-02-21 浏览次数:18759

1924年10月,我出生于古城淮安,我们家在靠近南门的百善巷、寥家巷。我幼年随祖父左右,识字、读唐诗、学对联,有时候随母亲、姑母外出走亲戚,出家门不远,就能看到高高的城垛和耸立的南门城楼。也就在那时候常听大人讲,淮安的城墙很坚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语:“铁打的淮城,纸糊的清江”。1934年10岁那年秋天,随家庭离开淮安,至今已经70多个年头了。我清晰地记得,坐在运河里的小火轮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城墙上的南角楼,心里既充满了对外面大千世界的憧憬,又充满了离乡别井的淡淡的愁思。

抗日战争爆发后,淮安亲友来信相告,我们的旧家毁于敌机的一枚炸弹,南门的晏花楼也毁于那次轰炸。想起南迁时留下的几十箱书籍,想起老宅中那片小小的竹林和那棵高大的核桃树,如今全部被夷为废墟,不免浮起无限怅惘和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更明白了“铁打的淮城”,不过是冷兵器时代,淮安人一厢情愿期盼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淮安城有旧城、新城和联城组成,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旧城始建于1600年前的东晋义熙七年(411),初为土城。“宋孝宗时,守臣陈敏重加修葺”,夯土加高增厚,并涂以石灰,以至“北使过淮,见雉堞坚新,称为‘银铸城’”。新城去旧城北一里许,元末张士诚守将史文炳所筑。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适淮安状元沈坤丁忧在淮,组织义军,保卫乡里,疏请从旧城的西北角到新城的西南角,旧城的东北角到新城东南角各建一道城墙,即联城,使得“三城为一体”,得到时任漕运都御史章焕的支持。这次大规模的兴修,将外墙砌上条形长砖,周置楼橹,四城门亦包以砖甓,复加建“迴城”、城楼和一道城门。增挖濠河,加筑护城长堤,形成完整坚固的防御体系。清乾隆十一年(1746),督抚题准拨发帑银25716两,“知县金秉祚承修,照旧制整理,更加巩固……可垂永久”。

清道光咸丰年间,南方洪杨起义,北方捻军响应,淮安又有修城之役。清代著名学者丁晏主其事。高10米、总周长10117米的城垣和四门城楼,均得到很好的修葺。竣工后,丁晏请淮安书法家周寅书写“瞻岱门”(东门)、“迎薰门”(南门)、“庆成门”(西门)、“承恩门”(北门),制成匾额,高悬城楼之上。远远望去,巍巍壮观。丁晏还利用修城余款重修了城东南隅的龙光阁。咸丰八年(1858),捻军攻下清江浦,焚掠了古镇河下,而只能在高高的淮安城下,望城兴叹!

到上世纪40年代,淮安四门城楼被拆,城西北一段城垣也在战火中被炸坍塌。内墙的夯土经多年风雨的冲刷变矮变薄,有的地方被附近的居民种上了蚕豆、南瓜等蔬菜。到1948年底,淮安解放之时,古城像历经太多沧桑的老人,佝偻着腰立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在狂热的大跃进岁月,千年古城终于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使淮安百姓和多少离乡游子萌发了越来越重的眷恋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城重获新生。近年来,家乡来京的人告之,淮安的古迹得到较好的修复和保护,在城东南角将恢复一段城墙,在护城岗上重建龙光阁,开辟“淮安古城遗址公园”。听了这些信息,作为我们这些身在异乡几十年乡音未改的人,自然十分振奋,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喝运河水长大的啊!

愿古城在新时代重放光彩,愿家乡人民幸福安康。

(作者:袁 鹰,淮安楚州人,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