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进士之乡说进士

发布日期:2011-02-28 浏览次数:34432

  淮安古城西北隅的河下古镇,千百年来一直是商贾云连的殷阜之区,崇文尚学之风由来历久,在明清两代就出了进士67名,且“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齐全,此外还出了举人123名,贡生140余名。翰林11名,素有“中国进士之乡”之称。

  河下有史记载的第一个进士是著名诗人赵嘏,他于唐武宗会昌三年进士及第,时年37岁,直到四年以后,朝廷才给了他一个从九品的渭南尉。他的成就不在于科举入仕,而在于他的诗才,《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作260首,同时代的诗人杜牧读了他的《长安秋望》一诗,对诗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击节赞叹,称他为“赵倚楼”。而成语“抛砖引玉”也是源自于赵嘏。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来苏州,断定他一定要游灵岩寺,就先在寺前写了两句诗,赵嘏看到以后,就在后面接了两句,完成一首。常建写的远远不如赵嘏的好,因此说常建这样的做法是“抛砖引玉”。

  河下第一个状元是明抗倭英雄沈坤,他于明嘉靖二十年中了辛丑科状元,时年35岁。他与同时代的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垂髫之交,也是儿女亲家。相比于他的科举取仕,他更大的成就和影响在于他组建乡兵抗击日倭。嘉靖三十五年,沈坤因母过世,回乡守孝三年。当时家乡百姓时常遭受倭寇骚扰,沈坤变卖了家产,招募了一千多名青壮年,亲自组织训练成一支英勇善战的抗倭乡兵。嘉靖三十八年四月,日寇侵犯淮安境内,沈坤率领的“状元兵”歼灭倭寇800多人,终于平定了江北倭患。

  榜眼汪廷珍,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副宰相),卒赠太子太师。谥文端。他立朝30余年,历经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专注于对士风、学风的整顿,曾自撰《学约五则》以训士,被当时学者和士大夫们奉为圭臬。其提倡实事求是,名其书室为实事求是斋,文集为《实事求是斋集》。

  “五世巍科六进士”河下刘氏家族,从第一世明万历己卯年举人刘世光到第五世清康熙庚戌年进士刘始恢,寓居河下古镇菜市桥西边的刘氏家族在百年间考取了1名举人和6名进士,这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堪称家族科举取仕的典范。此外,在河下,还有清顺治十八年李时谦、李时震两兄弟同中辛丑科进士,康熙八年张新标、张鸿烈父子俩同试“博学鸿辞”。“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统观进士之乡河下古镇的辉煌灿烂的科举史,究其原因,我以为都与河下人崇文尚学的传统密不可分。

  (作者:石维坚 淮安楚州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